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
|
|
村落名称:涌山村委会涌山村(本村属于:自然村)
所属镇(乡):涌山镇
所属县(区、市、旗):乐平市
所属市(地区、州、盟):景德镇市
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江西省
调查负责单位(盖章):
调查负责人签字:汪发武
调查负责人联系电话:13979812431
填表日期:2013年5月18日 |
(一)村落基本信息
村落形成年代 |
■ 元代以前
□ 明代
□ 清代
□ 民国时期
□ 建国以后 |
村落形成原因 |
商贾集散地、家族发展 |
村域面积 |
4平方公里 |
村庄占地面积 |
3000 亩 |
户籍人口 |
5806人 |
地形地
貌特征 |
丘陵地带、
喀斯特岩溶地貌 |
常住人口 |
5760人 |
村集体年收入 |
4万元 |
村民人均年收入 |
8000元 |
主要民族 |
汉族 |
列出产值较高的2-3个主要产业 |
煤炭、建材、水稻、
运输、商贸等 |
村落是否列入
各级保护或示
范名录 |
列入历史文化名村: □国家级 ■省级
列入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国家级 □省级
列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示范:□是 □否
其他,请注明名称及由哪一级认定公布: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涌山洞遗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保护规划及
保护利用状况 |
保护规划 |
■有,规划名称是:乐平市涌山镇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划批准单位是:乐平市人民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
□无规划 |
保护利用状况
(可多选) |
□闲置废弃
□照常使用,没有特别的保护措施
■发展旅游和服务业
■以博物馆的方式进行保护
□其他,具体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二)村落传统建筑
注:传统建筑是指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类建筑。
如村落无传统建筑可不填写此栏。
基本信息 |
建筑名称
(见注释) |
建筑年代 |
建筑规模
(平方米) |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数量 |
认定为历史建筑的数量 |
昭穆堂戏台 |
明代 |
710 |
国家级: 处
省级: 1处
市级: 2处
县级:9处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数量:5 处
文保单位是否为古建筑群: ■是
□否 |
市级政府认定:3处
县级政府认定:12处 |
江南私塾 |
清代 |
400 |
洲判官府 |
清代 |
280 |
八涧桥(2座) |
明代 |
长25.5米、
宽5.6米
(石拱桥) |
私人名居 |
清明 |
4000 |
注:建筑名称填写民居、祠堂、庙宇、书院、牌坊等,以及乡土建筑名称,如徽派民居、XX故居,吊脚楼、土楼、窑洞等。如传统建筑较多,可按表格内容另加附页。 |
全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20(%) |
村
落
简
介 |
涌山始源于唐代,初名锦溪村,古属万全乡三十九都。元代官府特设八涧巡检署于此,专管税收、盐务、治安和八涧市场。明代设八涧镇,以镇内八涧桥著称。清代设上北乡,水运、陆运交通发达。
涌山是江西省人类最早发源地之一, 1962年11月,涌山鸡公山洞遗址(属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属华南中更新时期的“大熊猫——剑齿象”化石,洞中石柱、石笋、石床、石槽井然天成,是旧石器时代古人安居之所。多个洞穴发现了新石器的陶器,如:陶鼎足、商代陶罐、东周陶片、西周青瓷豆。改写了景德镇陶瓷历史。山顶一颗距今1500余年的皂角树(属江西省二级保护树种),根深叶茂,盘踞峰颠,见证了涌山时代演迁的历史进程。
涌山村自然环境优美,青山叠翠,依山傍水,阡陌交错,风光旖旎。锦溪河自东北向西南蜿蜒绕村穿流而过,整个村落背山临水,古木掩映,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依山而居,临水而息的村落选址习性,呈现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建村风格。
涌山人杰地灵,名贤辈出,仅进士就有15名,知府6名,知县6名,吏部主事2名。宋朝进士金极、刚正不阿,声名卓著,曾有“乞斩蔡京以谢天下”之语。明朝成化二年进士董旻,善于言辞,为国宣威,曾出使琉球。明末清初时期,因建材业的发展,涌山出现了一大批富商巨贾,如王巳山、王燮书、王宅仁祖孙三代富商,乐善好施,慷慨解囊,传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并受到当时清道光皇帝御赐“乐善好施”牌楼一座。故此留下了许多装饰华丽、雕工精细、气势恢弘的传统建筑。
最能体现涌山建筑风格与瑰丽的有明清时期司马第、江西第一私塾、古戏台、昭穆堂(王氏宗祠)、洲判官府、八涧桥。还有近代一系列仿徽派建筑,以木雕石砖结构为主,规格宏大,装饰精美,既有徽派的风格,又有饶州和平地的特色。
漫步在古村之中的明清时期石板路上,蜿蜒曲折,似是穿行于集明、清、近代及现代风格于一体的历史长卷之中,让世人有一种怀古论今的情思。感悟古村文明,仰视鸡公山顶,探幽涌山洞穴,古猿人的身影映入眼前,远古的气息、人与自然的抗衡、人类征服自然的理念无一不震撼您的心灵。从人类洞穴“祖屋”到走进司马第、州判官府邸、大夫第、江南第一私塾,古文化的韵律,仿佛历史的一幕幕场景和昔日的繁华又展现在世人面前。 |
图纸及照片另附相片 |
(三)村落选址和格局
注:如村落无保持传统特色的选址和格局可不填此栏。
对村落选址、格局有重要影响的历史环境要素及数量 |
注:历史环境要素名称填写古河道、古树、古井、传统公共空间等。 |
名称:古河道 数量: 1 处(个、座) |
名称:古树 数量: 5 处(个、座) |
名称:古井 数量: 8 处(个、座) |
名称:传统公共空间 数量: 5 处(个、座) |
名称:古桥 数量: 2 处(个、座) |
选址和格局简介 |
涌山始源于唐代,初名锦溪村,古属万全乡三十九都。元代官府特设八涧巡检署于此,专管税收、盐务、治安和八涧市场。明代设八涧镇,以镇内八涧桥著称。清代设上北乡,水运、陆运交通发达。
涌山自古为乐平的北大门,东南连接婺源,东北毗邻浮梁。古饶、徽两州文化于此碰撞交融,有民谣在当地流传:徽地多饶匠、饶地多徽商。现存的古道、桥梁与文献族谱证明,这里是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的一条重要入口通衢。在这块北、东、西三面环山,南向开口的约4平方公里的圆形盆地中,溪水密布,八涧交织。主要河流有二支:一支是来自浮梁的涌山河;一支是源于婺源、乐平交界的共产主义水库的人工干渠。涌山河穿村而过,合乎古代“腰带水”风水理念,干渠是涌山村十景之一,体现出当地居民对自然与文化生态环境的独有情钟。
涌山村内,南北向以老街为纵线,东南向以涌山河为横线,形成村落格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集中在涌山河南岸,主要有两个区块:一个是涌山老街区,一个是王家街区。
涌山老街区遗存除有圣旨(乐善好施)、石牌坊(清道光)、三孔涌山石桥二座(清乾隆)以及一些里巷民居与临街老店外,最显眼的是座落在涌山老街中段的“王宗五祠”——昭穆堂。该祠堂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建筑规模宏大,平面功能齐全,木、砖、三雕合用,戏台装饰精美,是乐平唯一一座明代戏台遗存,弥足珍贵。
涌山是江西省人类最早发源地之一,洞穴冬暖夏凉,易守难攻,是远古人类最佳的栖息地。1962年11月,涌山鸡公山洞遗址(属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了属华南中更新时期的“大熊猫——剑齿象”化石,洞中石柱、石笋、石床、石槽井然天成,是旧石器时代古人安居之所。山顶一颗距今1500余年的皂角树(属江西省二级保护树种),根深叶茂,盘踞峰颠,见证了涌山时代演迁的历史进程。
涌山村自然环境优美,青山叠翠,依山傍水,阡陌交错,一派安宁闲适的的田园风光。锦溪河自东北向西南蜿蜒绕村穿流而过,整个村落座北朝南,背山临水,古木掩映,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依山而居,临水而息的传统村落选址,呈现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建村风格。 |
照片及图纸 |
照片另附 |
|
|
|
(四)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注:如村落无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不填写此栏。
如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复制本表,作为续表,逐项登记。
基本信息 |
名称 |
陶艺文化、木雕艺术 |
级别 |
□国家级 ■省级 |
类型 |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民俗
□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
是否确定传承人 |
■是 □否 |
项目存续情况 |
■传承良好 □传承一般,无专门管理 □濒危状态 |
与村落依存程度 |
□必须依托村落存在 ■不需依托村落存在 |
活动规模 |
■10人以下 □10至30人 □30人以上 □全村参与 |
传承时间 |
■连续100年以上 □连续50年以上 |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
一、很早以前,涌山人就有杀年猪的习俗,时逢腊月,且温度低宜保存,将猪头肉用盐淹制三至五天后,再在太阳下爆晒数天,干后吊在灶头钩上,利用烧饭时的烟熏,直到大年三十下午洗干净,蒸熟后整个猪头用饭盆装好,再带到土地公庙祭拜,祭拜后把猪头带回家用菜刀切开,装上一大盆当做年夜饭的菜肴。余下的一直吃到元宵。象征着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二、涌山在古代属上北乡,八涧村,有民间斗牛习俗,至今有600年历史,从大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水牛由当地富商和喜欢斗牛的农民提供,斗牛者将自养强壮的耕牛(水牛)约定在农田举行,给正月休闲的农民添加节日气氛,观看人几乎全村老少,解放后由各生产队之间挑选最强壮的水牛进行比赛,延续到农田包产到户,再逐渐消失。
三、民间喜庆的日子都会请剪纸艺人来,剪各式各样的喜庆图案贴在门、窗等地方,衬托喜庆的气氛,延续至今。
四、传统民居、戏台建筑营造技艺、雕刻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至今。
五、石灰烧制工艺,从唐宋延续至今。
六、铁匠工艺、车匠工艺从战国时期延续至今。
七、金银器手饰传承从古代延续至今。
八、民间坐堂班,(又称三角班)婚丧嫁娶请来表演从古延续至今。 |
照片 |
照片另附 |
(五)村落人居环境现状
基础资料 |
居住在传统建筑的居民数量:80 人 |
现有设施状况
(有即可勾选) |
□入户自来水 □垃圾收集设施 □排水设施 □入户煤气
□公交站点 □卫生室 ■有线电视 □消防设施 ■已改造电网 |
村内道路 |
已建成 600 年 |
公共照明 |
□全村有
■局部地段有
□无 |
上次维修为1996年前 |
路面: ■沥青或水泥路 □土路
■传统石、砖路 □其他 |
污水处理设施 |
■村内集中处理
□单户或多户分散处理
□无处理 |
厕所 |
■公用 □分户 |
□旱厕 ■水冲厕所 |
垃圾处理方式 |
□卫生填埋 ■简易填埋 □直接焚烧 □送往镇(县)处理 |
村落环境状况简介 |
涌山村四面环山,俗有聚宝盆之称,东有鸡母山,西有鸡公山(旧、新人类石器遗址),东南经沿沟、官口、古道直通婺源,西经横路通乐平,北经名口(古瓷窑址)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瓷都。村内主要街道都以姓氏命名,如:王家街、吴家街、余家街。据祖谱、八涧桥碑记载,涌山古代工业、农业、商业全面繁荣。
一股清溪经婺源、凤游山流入乐安河汇入鄱阳湖。两座古代石拱桥,横跨东西,形成主要的通道。为明代八涧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河岸两边数座古码头停泊来往商船。
涌山村是涌山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交通便利。靠近206国道复线,湘官一级公路直达景德镇18公里,规划中的武德高速经涌山至景德镇省道二级公路经横路至乐平30公里。
村内街巷大多青石铺就而成,两边铺砌碎石,生活垃圾实行集中处理。居民的日常生活、向外出行都十分方便。 |
照片 |
照片另附 |
(六)传统村落保护意见
村民保护意见 |
村民一致要求保护,渴望申报。
村委会盖章: 日期: 年 月 日
|
县级保护意见 |
盖章: 日期: 年 月 日 |
省级
意见 |
盖章: 日期: 年 月 日 |
专家
意见 |
专家组长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
附件:
应乐平市人民政府邀请,我们于2012年元月上旬对涌山洞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认真研究,一致认为,涌山洞遗址具有重要文物价值,有关意见如下:
1、涌山洞遗址是华南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地点,它的年代可早到中更新世,距今约50万年。
2、涌山遗址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由多位中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顶级专家认定,这之中有著名的地质学家章人骏、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等,先后对洞穴内动物化石群和人工石制品作了科学鉴定和价值认定。
3、涌山洞遗址由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过考古调查和试掘,并有考古成果发表于权威的《古脊椎与古人类学报》上,其价值是可信的。
4、2010年9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又在涌山发现了8个洞穴含有古生物化石,使之又成为深入发掘其文化内涵,提升其科学价值留有很大空间。如此多的动物化石洞穴群集中在一座山脉,实属少见。
5、新近发现的含动物化石的洞穴上层堆积还有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代大量陶制品显示洞穴时代跨越了三个社会阶段完全不同的历史时代,这种遗存的文化延续性国内应属少见之列。
6、新近发现的涌山下的两个上万平方米的大型台地遗址,其文化面貌为先秦时期文化遗存,又丰富了涌山洞遗址的文化内涵,对进一步提升遗址的价值起了有力支撑作用。
7、涌山洞遗址文物本体大都保存较好,所处环境森林密布,历史风貌犹存。
鉴于上述意见,我们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涌山洞遗址基本符合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条件,加之乐平市政府十分注重遗址的保护工作,积极力争补报申请,特此推荐申报。
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江西省博物馆研究员

二0一二年一月二十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