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宅园的文化与社会价值 |
发布者:余, 菲查看全部>> 发布时间:2020/4/21 10:51:38 浏览次数: 168 次 |
![]() ![]() ![]() ![]() 以规模较小、淡雅朴素、精致典雅为典型特点的苏州古典宅园,都具有传统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可居住,进而还体现出苏州古典宅园的重要特色:可观赏且精巧实用。 ![]() 苏州古代宅园中,在生活和活动的区域中间,常常以池水、树木、亭台等建筑给人们提供欣赏山水林泉的享受。 ![]() ![]() ![]() ![]() 实用性和审美性是各个宅园主人修建宅园的初衷。园主在布局设置上充分兼顾了其实用性功能和审美性,使得苏州古典宅园仅以一方很小的私家宅地,却能将天地人三者绝妙地融合在一起。苏州古典宅园根据园主的生活、休憩及各类活动需要来设置和布局,注重与建筑物的体量、功能相适应。主要建筑规整厚重、按制布置,显示身份、地位、财富及文化品位,讲究庄重气派,但也注重其实用性的功能。 ![]() ![]() ![]() ![]() 纵观发展历史,苏州古典宅园衍生出多个类别。如以汉代刘濞为王时建设的衙署和清代时期的沧浪亭为代表的“衙署园林”;东晋时期顾辟疆兴建的辟疆园为代表的“第宅园林”;南北朝时期的“山庄园林”;唐宋时期的“茶馆酒楼园林”;清末民国初年复兴的“会馆园林”等。显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苏州古典宅园在具备其“私家园林”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同时,还具有了一些特殊的社会性功能。 ![]() 苏州古典宅园在发展历程中,随着园主的不断变更,其作用和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从原来的私家宅园变为公众设施。 ![]() ![]() ![]() #1919年怡园琴会琴人合影# ![]() ![]() 随着经济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明清时期的苏州出现了会馆园林,或一些商业会馆在苏州古典宅园中成立或活动。 ![]() ![]() ![]() ![]() ![]() 师俭堂位于吴江震泽镇宝塔街西端,是苏州众多古典宅园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个代表。始建于清道光年间,重建于同治三年(1864年),是古典宅园中相对年轻的成员,也是晚清时期江南具有典型特征的商贾住宅代表。 ![]() 师俭堂充分体现了传统建筑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理念。震泽地处水乡,河网密布,建筑用地受水网分隔,一定程度影响其用地的规整性;另一方面,水网给师俭堂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宅前大河承担货物集散运输的作用;宅西侧和北侧小河有承担生活往来与安全隔断的作用。 ![]() ![]() ![]() 首先是强化的商业功能。震泽地处江浙交界处,太湖经岫塘河连接运河、海运的枢纽,水上交通位置重要。师俭堂建筑扼当地水上运输、集镇商业之要冲,河埠、行栈、店铺、街道、厅堂、私家花园等多种建筑形式于一园,有着“前店铺后宅院”的典型特征。宅院第一进紧邻河岸码头,以前是大顺米行,楼上作为货仓,现在已改成茶楼。师俭堂整个三面环水,水陆交通非常发达,便于生活与贸易往来。穿宅而过的宝塔街,是繁华的商业街区,民国时期,师俭堂内有12家店铺,其商用功能突出。 ![]() ![]() ![]() 点击次数: 168 更新时间:2020/4/21 10:51:38 【关闭】 |